<rt id="gag86"></rt>
  • <rt id="gag86"></rt>
    <tfoot id="gag86"><delect id="gag86"></delect></tfoot>
    <rt id="gag86"><acronym id="gag86"></acronym></rt>
    <abbr id="gag86"></abbr>
  • 您當前位置:首頁 >  產業分析

    為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提供法治支撐

    發布時間:2024-08-23 09:09:27 | 來源:法治日報 | 作者:胡姍辰 | 責任編輯:楊俊康

    原標題:為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提供法治支撐

    我國“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三個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以文化遺產講好中國故事的成功典范,向國際社會生動展現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和新時代中國的真實面貌,為我國乃至世界探索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提供了優秀樣板。

    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把“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作為文化建設重要任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1年印發的《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提出,完善制度機制政策、統籌保護利用傳承,建立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確保各時期重要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系統性保護。系統性保護不僅要求統籌協調歷史文化遺產與經濟發展、城鄉建設、社會治理、民生改善的關系,還要全方位落實文化遺產保護的各項政策措施,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以北京中軸線為例,其是中國現存歷代都城中能夠完整體現都城系統的禮儀秩序、規劃思想的歷史遺產,保護對象不僅包括五大類共15處核心遺產構成要素,還包括展現中軸線空間肌理、歷史風貌與核心地位的歷史城廓、歷史街巷、城市標志物或建筑群、景觀視廊與北京老城空間形態;彰顯中軸線文化內涵和價值的歷史名園、古樹名木;與中軸線形成和發展密切相關的歷史河湖水系和水文化遺產以及體現中軸線歷史和文化的國家禮儀傳統、城市管理傳統、建造技藝傳統、民俗文化傳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只有堅持從北京老城、北京歷史文化名城整體保護出發,統籌整合各項資源,切實考慮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民生改善關系,對北京中軸線及其環境實施全要素保護和全過程保護,才能真正促進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北京中軸線的保護正是通過整體和系統性保護構筑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的成功探索。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也說明,法治在提升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水平、保障和推進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構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北京中軸線的保護管理涉及諸多不同層級、不同性質的保護機構和管理使用單位,更涉及不同社會主體復雜多樣的利益沖突,需要予以妥善有效解決。2022年10月1日起實施的《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為解決遺產保護中的權利沖突和公私利益平衡等問題提供了法律依據。如明確了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管理中不同部門、機構的職能劃分以及各類保護對象的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其他保護責任人的保護責任;要求建立專門的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機構,通過系統化的遺產監測機制指導、監督和確保責任落實。

    此外,《條例》還建立了統籌、協調重要事項的中軸線保護議事協調工作機制,明確了中軸線保護規劃應當包含的主要內容;要求統籌推進中軸線文化遺產向公眾開放,統籌遺產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并在此過程中鼓勵、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特別是遺產地社區居民以多樣化方式參與其中,加深居民對遺產價值的認同感,提升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促進遺產保護共治、成果共享。可以說,法律制度在統籌不同類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構筑保護傳承體系方面切實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是一件任重道遠、澤被后世的大事。北京中軸線的成功申遺,啟示我們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離不開法治的有力支撐。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已完成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第二次審議;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全面修訂工作正在進行;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還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法列入立法規劃,有關工作已經緊鑼密鼓展開。我們相信,不斷完善的文化遺產法制體系建設,將為國家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的構筑和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法治動力和保障。

    (胡姍辰,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文化法與人權研究中心研究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法教席團隊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