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gag86"></rt>
  • <rt id="gag86"></rt>
    <tfoot id="gag86"><delect id="gag86"></delect></tfoot>
    <rt id="gag86"><acronym id="gag86"></acronym></rt>
    <abbr id="gag86"></abbr>
  • 您當前位置:首頁 >  吉祥故事

    北京西城:胡同“藏龍”

    發(fā)布時間:2024-09-02 15:49:18 | 來源:8090拍記隊 | 作者:熊文 | 責任編輯:楊俊康

    北京作為六朝古都,是一座歷史名城,胡同是它的靈魂,古跡是它的肌理,創(chuàng)意街區(qū)是它的現(xiàn)代化,在這些脈絡(luò)里最讓人引以為傲的是貫穿整個皇城的龍脈——“中軸線”。而散落分布在龍脈周圍的胡同,作為北京城的脈絡(luò),不僅記載著北京的歷史變遷,也還在講述著過去和現(xiàn)在的故事。龍年,少不了要在胡同中尋找“龍”的蹤跡,今天8090拍記隊就帶您一起看看西城之“龍”!

    【龍頭井街】

    龍頭井街.jpg

    還記得今年春節(jié)期間,什剎海荷花市場的巨型龍燈么,是不是有不少小伙伴都去打卡了?或許大家拍照后,在冰場滑滑冰、在荷花市場逛逛小店。但您或許錯過了正兒八經(jīng)那附近和龍有關(guān)的地點,那我們就從“頭”開始,帶您找找在西城這條胡同里龍的“身影”!

    我們常會忽略這條街,是因為這里是東南—西北走向的斜街,至于為何稱為“龍頭井”街。一說是清朝某年北京城大旱,城里的井幾乎都干涸了,唯獨這條街上的井水不僅充盈,還甘甜可口,引得人們紛紛到此打水。某天,有人打水時發(fā)現(xiàn)井里波動的水紋里好像有龍頭在晃動,就像正在吐水似的。于是老百姓之間開始傳言,說是此井中住著一條龍,所以水才一直不干,口口相傳之后,大家都叫這口井為“龍頭井”了。按照現(xiàn)代科學的理解,這水中的龍頭其實是廟宇上蚩吻的倒影而已。

    原本這條街分為南北兩端,胡同南段原來稱為“南藥王廟街”,北段在明朝稱為“人頭井”,屬發(fā)祥坊,得名原因不詳,據(jù)推斷是因井口石不規(guī)則,酷似人頭而得名,故此清朝雅化為龍頭井,屬正黃旗地界。1911年街巷統(tǒng)稱龍頭井,1949年后定名龍頭井街,1965年和南藥王廟街合并,統(tǒng)稱龍頭井街。

    【南藥王廟】

    《宛署雜記》:北城發(fā)祥坊:一鋪曰哱啰倉胡同、曰三寶胡同、曰恭四巷口胡同,二鋪曰石虎胡同、曰宏善寺胡同、曰劉漢胡同、曰白米寺街、曰綿花胡同、曰德勝門大街,三鋪曰張皇親胡同、曰人頭井胡同,四鋪曰崇國寺街,五鋪曰哱啰胡同、曰正覺寺胡同、曰浣衣局胡同、曰大街西半邊胡同。

    納蘭性德的《淥水亭雜識》有記載:“藥王廟,天啟中魏忠賢所建,落成時帝加獎諭,賜赍甚厚,當年必有豐碑,今無片石,蓋為人所踣矣?!泵駠鴷r期北平寺廟調(diào)查中,此廟仍存,并有“石碑兩統(tǒng)”,其中有一石碑額題為“敕賜普濟藥王廟碑記(萬歷三年春)”。

    【天壽庵】

    龍頭井街天壽庵.jpg

    清人梁章鉅的《退庵筆記》有記載:“元明之際,什剎海附近曾矗立著萬善寺、廣善寺、三圣庵、海會庵、靜海寺、心華寺、慈恩寺、金剛寺、龍華寺、廣化寺等寺廟,因此得名什剎海。”其實除了這些,胡同里還隱藏著其他小廟,就比如龍頭井街里幸存下來的天壽庵。

    天壽庵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最早為恭親王府祠堂,民國時期的寺廟調(diào)查有記載:建于清代同治年間,光緒年間重修依次有山門、配殿、后殿,左右耳房及東西配殿,山門石額上書“古剎天壽庵”。寺內(nèi)原有房屋三十三間,供奉泥像十六尊、包含釋迦牟尼佛、關(guān)帝、觀音、西方三圣。

    現(xiàn)如今,可以看到前殿和東西配殿尚存,甚至前殿的吻獸和瘠獸都基本完好,最難得的是對比老照片,門口的門墩依舊保存完好!

    · 胡同之趣聞

    如果說這條胡同里還有什么值得品味的故事?您別說,還真有故事兩則!

    一個是侯寶林大師曾在《自傳》中記述了居住龍頭井的童年記憶:我們不住在織染局了,我來到北京后住的第二個地方就離我現(xiàn)在住的房子大約一百米遠,叫龍頭井?,F(xiàn)在的門牌是三十二號,是個路東的門兒。我們住在對著街門口的一間小東房里,比人家大房低一截。小東房旁邊的南山墻就是廁所。可以想象我那時住的地方條件是多么的差了。這樣一說,我可以算得上是咱們這兒的派出所——廠橋派出所管界最老的住戶了。

    另一則是當年《大公報》記載了宣統(tǒng)大婚的路線:京訊。清室內(nèi)務(wù)府。以宣統(tǒng)皇帝。于舊歷十月十一日。迎娶淑妃進宮。是日路線正副使及清室人員。出神武門。走康磚門景山東街。進地安門。煙袋斜街銀袋街。銀錢橋什剎海后河沿。大翔鳳。至淑妃第。淑妃乘車。走龍頭井。南樂王廟?;食歉?。過地安門景山東街進東磚門。入神武門等路前日(二二十日)該府特函請警曬提署。是日經(jīng)過路線。均請派兵保護云。

    遙想當年,這條胡同里也見證了那場聞所未聞的宣統(tǒng)大婚的熱鬧場面,還有那人生堪比戲劇的侯寶林大師小時候的快樂時光,雖然現(xiàn)在胡同不如從前了,但當您穿過那熱鬧的大街步入其中,還是很享受這片刻的靜謐!

    【二龍路】

    二龍路.jpg

    提到二龍路,第一個出現(xiàn)在您腦海里的地方是哪里?對于大部分北京人來說,那肯定是肛腸醫(yī)院了。其實,這里的歷史沿革,最早從元代就開始了,明朝建都北京時,以玉河作為都城的重要水系,而這一帶曾是玉河分出的兩條彎曲的河汊,恰巧流經(jīng)刑部大牢院墻之外,無形之中就形成了護院之河。

    到了清朝,由于忽略河流清淤,就形成了兩個彎彎曲曲的水坑,當?shù)厝朔Q為二龍坑。《京師坊巷志稿》中記載為“二龍坑”。民國初年(1912年),二龍坑被填平修路,形成了街道,稱為二龍路。

    【鄭親王府】

    鄭王府始建于清順治年間,歷史悠久。建筑整體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積為八十余畝,房屋九百余間,是清代四大王府之一。王府自東而西分成東、中、西三路。東路是王府主要殿宇所在,中軸線上建筑包括:面闊三間的臨街門及面闊五間的正門、面闊五間的帶丹墀的正殿(后被拆除)、面闊各五間的東西配樓(現(xiàn)西配樓僅存三間)、面闊三間的后殿、面闊七間的后寢(在中國大學使用期間,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逸仙堂”,今尚沿用)、面闊五間的后罩樓(今已無存);中路為住宅;西路為花園。

    目前看到鄭王府的部分遺存,那就是教育部里現(xiàn)存王府東部自南而北保存有三組院落,西路的后部還存有一個院落,以及原為西路花園的二龍路中學,據(jù)說如今鄭王府只殘留部分建筑,東路的正門、正殿、正寢存留,東西配樓有存留,西部花園已建成中學,據(jù)說東單公園西門附近,那座用太湖石和青石疊成的曲折幽邃的隧洞,就是當年從府里搬過來的太湖石。

    末代鄭親王紹勛(昭煦),作為一名平庸無為的末代王爺,自從國體改變后,他也進入了靠變賣祖產(chǎn)來維持生計的日子。1923年,鄭親王府先是被京師地方審判廳查封,估值約十六萬兩千元,被法庭拍賣。要說這事兒也不能全賴他,據(jù)說他平日里只知道讀書,其他事情都是有府上管事來打理,民國五年冬季(1916年),鄭王之族長繼芳向西什庫天主教堂外國教士鮑士杰,用王府西花園作抵押借了五萬元,后來又勾結(jié)府上管事用全府的房產(chǎn)做了抵押,瓜分錢財。

    1925年1月,中國大學因為原地址不敷應(yīng)用,準備購買鄭王府作為新校址,他們向比利時營業(yè)公司借款15.5萬銀元,替王府償還了債務(wù),取得了王府和花園的所有權(quán),并聘請紹勛(昭煦)為大學校董,以補助他的生活。同年9月,中國大學遷入鄭親王府辦學。

    【弘達中學】

    弘達中學校徽.jpg

    1922年冬東北籍學者吳寶謙、陳乃甲等人匯集了部分北京高師教職員和畢業(yè)同學,創(chuàng)立了一所私立學校,初名北京弘達學院,1923年1月正式開學招生,學校名稱變更過幾次:北平特別市弘達中學校、北平私立弘達中學校。到了1928年,已經(jīng)稱為為弘達中學了。

    據(jù)一九三五年資料記載:北平弘達中學,校長吳寶謙,民國十二年一月成立,初設(shè)三三制初中普通科,后奉部令改為四二制,十九年添設(shè)高中普通科,甘一年租月壇為二院。學生一千二百人。學費初中二十余元,高中三十二元。校址新皮庫胡同十三號(連著二龍坑的南北胡同)??箲?zhàn)爆發(fā)后北平淪陷,弘達中學部分校舍被日偽強占,以消極不合作的態(tài)度勉強維持辦學,不久之后,校長吳寶謙、總務(wù)長陳乃甲等人被誣下獄。吳校長在出獄后憤懣成疾,于1944年9月18日去世,后來弘達中學就以九·一八為校慶紀念日。

    弘達中學當時名氣很大,除了教學水平高之外,中共地下黨在該校非常活躍。后期弘達中學也經(jīng)歷了多次更名:1922年至1952年定名“弘達中學”;1952年至1960年改名為北京市第三十七中學;1960年至1972年與大木倉小學合并為原中央教育部直屬實驗學校,定名為“二龍路學?!保?972年至2014年中學部和小學部分開,中學部改為“二龍路中學”,歸還西城區(qū)領(lǐng)導;直到2014年更名北京師范大學實驗二龍路中學,沿用至今。

    · 胡同之趣聞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

    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鐵罐上繡出幾瓣桃花;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霉菌給他蒸出些云霞。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

    漂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們笑聲變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溝絕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幾分鮮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聲。

    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

    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

    看他造出個什么世界。

    大家還記得高中語文聞一多的這首《死水》么?據(jù)《聞一多年譜長編》記載,1925年6月,詩人聞一多留學歸國后,曾和余上沅、陳石孚一起在北京西單二龍坑梯子胡同1號租住。當時的二龍坑,“有一條水溝,長年積滿了死水。聞一多常常從那里走過,看著滿溝的生銹發(fā)霉的破銅爛鐵,剩菜殘羹,腐爛的意象,觸動了他的詩情,也表達出他對現(xiàn)實激憤而又失望的情緒,以及他與反動統(tǒng)治者不合作的態(tài)度。

    陶然亭附近的兩條“龍”

    【龍泉胡同】

    龍泉胡同.jpg

    說到宣南,提到帶“龍”字的胡同,您能想到哪幾條呢?

    龍泉胡同,想必您有所耳聞,這條因寺得名的胡同在解放以前,多為菜地和葦坑,僅有幾十戶居民、房屋破舊,基本都是龍泉寺佃農(nóng)。1949年后逐漸形成街巷,1965年定名龍泉胡同,現(xiàn)如今除了尋常百姓,也難以尋覓當年的輝煌了。

    而“龍泉寺”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一說宋代),一位名為谷靜端(號龍泉老人)的禪師始建,故寺名為“龍泉”。寺內(nèi)原有一口龍泉井,水味甘洌,后日漸傾廢?!跺吩R略》有記載:“龍泉寺在黑窯廠西,不知創(chuàng)于何時,有明謝一夔碑,載成化間僧智林修復(fù),為緇流掛錫之地。本朝康熙間,僧海畛重修?!倍鶕?jù)國圖現(xiàn)存的這塊由謝一夔撰文,朱奎正書寫于明成化9年(1473年)5月的 《敕賜重建龍泉禪寺碑記》,也印證了書中記載。

    再查閱民國時期寺廟調(diào)查的史料也證實了這一點,“大明成化九年癸巳五月(1473年)原系私建......”,其寺最初布局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大小殿堂房廊屋宇共二百三十五間,可見當時規(guī)模之宏大。明朝初年初時曾被廢棄,明成化九年(1473年)由僧人智林募款重修,至清康熙廿四年(1685年)、乾隆廿五年(1760年)、嘉慶十六年(1811年)又經(jīng)歷三次修葺。龍泉寺極盛之時,其布局為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祖師伽藍殿、禪房、方丈院等,是元、明、清三代城南地區(qū)夏季避暑和游覽的勝地。

    有關(guān)龍泉寺的老照片甚少,我們也無法見證當年的輝煌了,只能從蛛絲馬跡中去遙想它的壯麗了。

    · 胡同之趣聞

    要說在這條胡同里發(fā)生的故事,那就是赫赫有名的“袁世凱在此軟禁章太炎”事件,民國初年,袁世凱竊取共和。此舉遭到不少愛國民主人士的反對,名士章太炎便是其中之一。他多次在不同場合表達了對袁世凱的不滿。民國三年(1914年)初,袁世凱將章太炎關(guān)押到位于宣南的龍泉寺里。

    據(jù)說章太炎被幽禁在龍泉寺期間,僅弟子錢玄同可以隨時進見。按規(guī)定,章太炎可每日享受兩個大洋的菜肴,極盡豐盛,他便要求只做一塊錢的,剩下的一塊錢公然飽入私囊。即便是這一個大洋的菜肴,光他一人享用也過于豐盛,他從來只吃擺在面前的兩個菜。久而久之,伺侯他的兩個聽差便只把一些清淡的素菜放在他的近處,而把肉菜放在遠處,等他吃完后,聽差們便自己享用。后來錢玄同知道了,便和官方取得聯(lián)系,將兩個聽差革職了。

    1937年7月28日,第29軍132師師長趙登禹在對日作戰(zhàn)時壯烈殉國,宣南龍泉寺方丈聞知趙登禹殉難,帶領(lǐng)四名僧人連夜出城,在大紅門附近的高粱地中尋得烈士遺體,抬回寺內(nèi)裝殮。為避開日寇耳目,將靈柩隱藏在寺中八年之久。直到1946年7月趙登禹的靈柩在犧牲八年后得以入土為安。

    除了趙登禹,還有康廣仁、林白水等革命烈士也曾在此停靈。

    【龍爪槐胡同】

    龍爪槐胡同.jpg

    說到龍爪槐胡同,就得提到今年年初,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西城區(qū)陶然亭附近,最新發(fā)掘龍爪槐遺址的事兒了:3000平方米發(fā)掘面積,發(fā)掘464座漢代、遼代、明清時期墓葬、900余件出土器物??梢姶说貐^(q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漢代廣陽國薊城。

    龍爪槐胡同位于陶然亭公園西側(cè),陶然亭路南側(cè)。古代這里有龍樹寺,因寺得名,清末稱龍爪槐,民國時沿稱。據(jù)《北京市宣武區(qū)地名志》載:“龍爪槐胡同原稱龍爪槐,因地原有龍樹寺,寺內(nèi)有古槐,樹狀似龍爪,稱龍爪槐,故寺定名龍樹寺。龍樹寺周圍也因寺內(nèi)古槐,稱為‘龍爪槐’。晚清時,龍樹寺是文人雅士游覽吟詠酬唱之地?!痹缒赀@一帶空曠荒涼,1949年后漸成居民區(qū),1965年附近街巷定名為龍爪槐胡同。

    【龍樹寺和龍爪槐】

    根據(jù)民國時期楊鐘羲撰寫的《雪橋詩話》記載:“龍樹寺本唐興誠寺久圯,嘉慶中有松筠菴一浙西僧修之,為松筠下院,補植倒垂槐一樹。金匱顧侍郎皋題曰:龍樹寺...”;也一種說法是興誠寺為北宋初建,明萬歷時期重新修整。

    《九日龍爪槐登高其二》 

    明末清初 ·龔鼎孳

    十年三醉興誠寺,蓬鬢秋陰老更多。

    四海弟兄還濁酒,九衢車馬此清歌。

    《薄暮赴張曲山侍御之約其一 》

    明末清初 ·龔鼎孳

    年年九日興誠寺,薄醉沖寒此更登。

    人坐古槐沙月到,雨翻殘葉放歌曾。

    微茫堞映澄潭水,歷亂鴉喧遠岸燈。

    最憶孤舟湘楚客,江城吹角思難勝。

    《定山堂詩集卷二十七》

    清朝初年,這片地區(qū)河流縱橫、塘湖錯落,水文地貌宛若江南,頗受文人雅士的青睞,他們探幽訪勝、登高極目,一起在興誠寺旁有幾百年歷史的龍爪槐下聚飲,席間吟詩作賦,留下了一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梢姡瑥那宕_始,興誠寺就開始成為文人雅士集會的重要場所了。但是由于興誠寺環(huán)境較為簡陋,即使重修但規(guī)模遠不及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修建的陶然亭,因此該寺雖有文人探訪,然終究偏僻冷靜。

    到了道光朝,興誠寺迎來了鼎盛時期。道光二年(1822年),興誠寺被松筠庵的僧人月亭和尚買下,成為松筠庵下院,并改寺名為“龍槐寺”,又稱“龍樹寺”、“龍樹閣”、“龍樹院”、“龍樹庵”等。月亭僧人也得以結(jié)識京城諸多名人官吏,如嘉慶朝工部侍郎鮑桂星,宣南詩社成員林則徐、吳崇良、陳用光、朱珔、梁章鉅、謝階樹、錢儀吉、董國華、程恩澤、潘曾沂等人。龍樹寺的典藏,雖然不及法源寺豐富,但是宴集之盛有過之無不及。張之洞以達官兼作名士,每次主持宴集,最喜歡來龍樹寺,有“有此地曾來一百回”之說。

    而根據(jù)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的《重修興誠寺記》,記載:“斯寺有槐,昔延于先農(nóng)壇西,夫槐亦一樹之常者也,植自宋至今,數(shù)百余年,歷經(jīng)兵燹(xiǎn)之攘,從未戕其枝柯,而蔭郁暢茂,盤結(jié)如蓋。旁枝特挺,儼若游龍,申舒自得,不啻舞爪,名之龍爪……”到民國初年,龍樹寺已經(jīng)衰落,而寺內(nèi)的龍爪槐卻一直在人們口中傳頌,逐漸演化成地名。

    · 胡同之趣聞

    說是胡同趣聞,其實算得上是晚上大事件了,那就是著名的“龍樹寺雅集”。

    清同治九年(1870年),張之洞卸職湖北學政,進京復(fù)命,其間充任翰林院教習庶吉士、侍讀之職,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離京赴川,在北京停留三年有余。正是這次相對閑適的京師生活,使他難得有機會與京城名流相邀雅會。據(jù)統(tǒng)計,他在京期間,由其發(fā)起的雅集就多達20余次,不可不謂“壯觀”。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清同治十年(1871年)五月初一日召集的龍樹寺雅集,這次雅集也稱作南北清流大會(清流派擁戴軍機大臣、大學士李鴻藻為領(lǐng)袖,實際上張之洞才是清流派首領(lǐng)級人物),是晚清史上的重要事件。

    當時,趁科考舉行之際,各地名士云集北京,張之洞邀約潘祖蔭發(fā)起了這次留名后世的雅集。為此,他曾數(shù)次寫信給潘祖蔭,提議雅集的選地、邀人事宜。北京的陶然亭、龍樹寺、天寧寺等在道咸以后逐漸成為晚清文人雅集之地。張之洞在寫給潘祖蔭的信札中曾多次提及這些地點,他對這些當時聞名京師的傳統(tǒng)雅集場所了如指掌,在與潘祖蔭商討雅會之地時張之洞頗有經(jīng)驗地認為需選一“勝地”,并對幾大雅集場所一一點評:“四方勝流,尚集都下,不可無一絕大雅集,晚本有此意,陶然亭背窗而置坐,謝公祠不能自攜行廚,天寧寺稍遠,以龍樹寺為佳?!本痛讼蚺俗媸a征求意見。

    而在雅集邀約人選上,張之洞也有獨特見地,對于參與者的身份、專長、人數(shù)等均有詳細建議,甚至幾度將參與人員明細一一列出,向潘祖蔭匯報,最終促成了當年五月初一日的龍樹寺雅集,到會文士切磋考據(jù)、金石、文史等,品茗談藝,聯(lián)吟對弈,其中邀請了秦炳文、李慈銘、吳大澂、陳喬森等19人到場,秦炳文在聚會中還繪有《龍樹寺雅集圖》。這次雅集在后來被譽為“咸同以來,朝官名宿第一次大會也”,可見張之洞組織雅集的能力之一斑。

    【陶然亭抱冰堂】

    陶然亭公園抱冰堂.jpg

    今陶然亭公園內(nèi)抱冰堂所處位置,即為龍樹寺遺址。解放之后,抱冰堂被整修為唱茶館,再之后這里曾開辦了多家作坊式工廠,改制后變身為老年餐廳。

    【龍鳳里胡同】

    哦,對了,宣南之地還有一處和龍有關(guān)的地點,那就是位于原宣武區(qū)中部龍鳳里,據(jù)《北京市宣武區(qū)地名志》記載:龍鳳里,清時稱“樓房坑”。因由北向南地勢逐漸洼下,至南端為一大院,暴雨積水難泄,成坑。又因南端東側(cè)有一舊式樓房,故稱"樓房坑”。民國以后,諧音為“龍鳳坑”。1965年整頓街巷名稱時,改稱龍鳳里。在1996、1997年的危改中,龍鳳里被拆除,并新建居民小區(qū),改稱法源寺西里。原來胡同西側(cè)有一東西向小巷,可通教子胡同,原有街門,解放以后仍在,八九十年代街門的門板沒了,僅剩門框,俗稱“穿堂門"。

    (文中圖片由作者供圖)